燃文小说网 > 缘来是您之千年续梦 > 11:进士,会试(又被称作省试)

11:进士,会试(又被称作省试)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缘来是您之千年续梦 !

    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顺序:

    古代科举考试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: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、进士、贡士、举人、秀才、童生。

    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:院试(又被称作道试)——乡试——会试(又被称作省试)——殿试四级。

    (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,宋太祖时成为定例。)

    1、凡应考生员(秀才)之试者,不论年龄大小,皆称儒童,习惯上称为童生。

    院试由省学政主持,童生参加。

    考中的称秀才,也叫生员,一般可称相公。

    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,乡试、会试、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。

    2、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,参考者为秀才。

    考中的为举人,可称老爷。

    举人第一名称解元,二至十名称亚元。

    考期在八月,故又称“秋闱”。

    3、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。

    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。

    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。

    举人参加,考中后称“贡士”,第一名称会元。

    4、会试合格后,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。

    合格的统称进士,贡士才有参考资格。

    殿试分三甲(三等)录取,一甲赐进士及第,二甲赐进士出身,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

    殿试第一名叫状元,第二名叫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
    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,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,称为进士。

    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,被视为科举的开始。

    隋、唐时,“进士科”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,考的是诗赋。

    因为进士科是常科,考取又最难,故此最为尊贵,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。

    宋代以前,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“省试”。

    自宋以后,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“殿试”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。

    宋仁宗时,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,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。

    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,而不会黜落考生。

    在明朝和清朝,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,称三甲。

    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,榜眼,探花,称“进士及第”。

    二甲若干(清朝时一般为七人),称“进士出身”

    三甲称“同进士出身”。

    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。

    进士是功名的尽头,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。

    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,是在最后一关考试(唐朝时的省试,宋以后的殿试)中,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。

    状元亦称“鼎元”“殿元”。

    1、状元: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。

    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,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,也叫状头。

    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。

    明、清会试以后,贡士须作殿试,分三甲取士,一甲三名,第一名为状元。

    2、榜眼: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。

    北宋初期,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、三名都称榜眼,意思是指榜中双眼。

    明、清两代专指第二名,第三名称探花。

    榜眼授翰林院编修。

    3、探花: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。

    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,称“探花宴”,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,遍游名园,探采名花,探花之名始于此,宋代又称探花郎。

    南宋以后,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。

    元、明、清三代沿袭不改。

    探花授翰林院编修。

    4、进士:意即贡举的人员。

    唐代科目中,以进士科最被重视。

    明、清两代,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。

    凡是举人(乡试考中者)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,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。

    5、贡士: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。

    自唐以后,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。

    清代,会试考中的为贡士。

    6、举人:原指被推荐之人,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。

    明、清两代,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,作为一种出身资格,中了举人叫“发解”、“发达”,简称“发”,习惯上俗称为“老爷”。

    7、秀才:别称“茂才”。

    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。

    汉代以后,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。

    南北朝时,最重此科。

    唐代初期,设秀才科,后来渐渐废去,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。

    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,举秀才数十人,反以知府为官。

    明、清两代,专门用来称府、州、县的学员。

    科举等级制度:

    【科举】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。

    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,所以叫科举。

    从隋代至明清,科举制实行了‘干三百多年。

    《诗话二则·推敲》“岛(指贾岛)初赴举京师”,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。

    到明朝,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,共分四级:院试(即童生试)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,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,以“四书”文句为题,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,解释必须以朱熹《四书集注》为准。

    【乡试】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括京城)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秋八月举行,故又称秋闱(闱,考场)。

   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。

    考后发布正、副榜,正榜所取的叫举人,第一名叫解(jie)元。

    【会试】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春季举行,故又称春闱。

    考试由礼部主持,皇帝任命正、副总裁,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,录取三百名为贡士,第一名叫会元。

    【殿试】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,皇帝在殿廷上,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,以定甲第。

    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,并不亲自策问。

    录取分为三甲:一甲三名,赐“进士及第”的称号,第一名称状元(鼎元),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。

    二甲若干名,赐“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

    三甲若干名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

    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。

    一、二、三甲统称进士。

    会试[huì shì]:

    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,又叫春闱。

    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,录取者称为“贡士”,第一名称为“会元”。

    会试,科举考试名目之一。

    所谓会试者,共会一处,比试科艺。

    由礼部主持,在京师举行考试。

    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。

    会试的主考官4人(明代为2人)称总裁,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、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,由部都请派充。

    中文名:会试

    外文名:metropolitan

    examination

    举办部门:礼部

    地点:京师

    时间:春天

    别名:春闱或春试或礼闱

    录取人数:90-410

    会试取中者称“贡士”又称为“中式进士”,第一名称“会元”。

    会试揭榜后,中试者于下月应殿试。

    考试流程:

    另有同考官18人(明代初为8人,以后有所增加,多时曾达20人),多由翰林充当。

    考试时的弥封、誊录、校对、阅卷、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。

    参加会试的举子应先行复试,道远不及者,得于会试后另行复试。

    会试分三场举行,三日一场,第一场在初九日,第二场在十二日,第三场在十五日,亦先一日入场,后一日出场。

    三场所试项目,四书文、五言八韵诗、五经文以及策问,与乡试同。

    历史变迁:

   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,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(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,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,为会试前一级考试),即丑、辰、未、戌年春季,由礼部主持,皇帝任命正、副总裁,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。

    又称「礼闱」、「春闱」,考三场,每场三日。

    考中者均称贡士,第一名称会元。

    会试後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、择优取为进士。

    殿试试期一天,依成绩分甲赐及第、出身、同出身,然後释褐授官。

    清朝规定,每逢辰、戌、丑、未年,即乡试的次年举行,若乡试有恩科,则次年亦举行会试,称会试恩科。

    考期初在二月,乾隆时改三月,亦分三场。

    考中者称贡士,经殿试合格后称进士。

    殿试,国家级考试,皇帝主考,贡士参加,考上为“进士”。

    殿试分三甲录取,第一甲赐进士及第,第一名叫“状元”,第二名叫“榜眼”,第三名叫“探花”。

    会试和殿试:

    通过乡试的举人,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。

    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,亦称“春闱”,同样是连考三场,每场三天,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。

    会试发的榜称为“杏榜”,取中者称为“贡士”,贡士首名称“会元”。

    得到贡士资格者,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。

    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,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。

    殿试只考一题,考的是对策,为期一天。

    录取名单称为“甲榜”,又称“金榜”。

    分为三甲:一甲只有三人,第一名状元、第二名榜眼、第三名探花,赐“进士及第”。

    二甲多人,赐“进士出身”。

    三甲则赐“同进士出身”。

    二、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“传胪”。

    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,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,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。

    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,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。

    能够一身兼解元、会元、状元的,就是“连中三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