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网 > 缘来是您之千年续梦 > 第47章:科普知识(探花,探花郎)

第47章:科普知识(探花,探花郎)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缘来是您之千年续梦 !

    探花[tàn huā]词语概念:“探花”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。

    与第一名状元,第二名榜眼合称“三鼎甲”。

    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。

    “探花”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。

    时至今日,“探花”的称呼仍历久不衰。

    中文名:探花

    外文名:number three in national civil examinations

    拼音:tàn huā

    注音:ㄊㄢˋㄏㄨㄚ

    释义: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称谓

    最早出现时间:唐朝

    确立时间:北宋晚期

    词语解释:1.看花。

    唐:皮日休《春雨》诗:“野客正闲移竹远,幽人多病探花稀。”

    宋:陆游《初春探花有作》诗:“流落天涯何足道,年年常策探花功。”

    2.犹采花,喻寻求女子的爱情。

    明:陆采《怀香记·掾房订约》:“前日春英到寓所来说,小姐垂盼小生,要求相会。我想潭府深沉,难展探花之手。”

    3.宋朝以后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。

    本于唐朝的探花使。

    宋:吴自牧《梦粱录·士人赴殿试唱名》:“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,进呈三魁试卷,天颜亲覩三魁,排定名姓资次……第一名状元及第,第二名榜眼,第三名探花。”

    参阅清:赵翼《陔馀丛考·状元榜眼探花》。

    历史:“探花”最早出现在唐朝,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,只是一种戏称,与登第名次无关。

    唐代进士及第后,有隆重的庆典。

    活动之一: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。

    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,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。

    遍游名园,沿途采摘鲜花。

    然后在琼林苑赋诗,并用鲜花迎接状元。

    这项活动,一直延续到唐末。

    唐人李淖在《秦中岁时记》中写道:“进士杏园初宴,谓之探花宴。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,遍游名园,若他人先折花,二使者被罚。”

    宋人魏泰在《东轩笔录》中也记载:“进士及第后,例期集一月,共醵罚钱奏宴局,什物皆请同年分掌,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,赋诗,世谓之探花郎。”

    由此可见“探花”一词,最早出现在唐朝。

    最初是指: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。

    所以说,当时所谓“探花郎”,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。

    例如: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(896年)崔谔榜进士第四人。

    (见孙映奎《唐才子传校注》及〔宋〕王迈《癯轩集》)仍然被选为“探花使”,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。

    他在《擢探花使三首》诗中写道:“洪崖差遣探花来,检点芳丛饮数杯。深紫浓香三百朵,明朝为我一时开。”

    “探花时节日偏长,恬淡春风称意忙。每到黄昏醉归去,詑衣惹得牡丹香。”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。

    这个词在五代、北宋时期出现极少,因为五代和宋朝时期的都城里都没有“杏园”,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。

    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,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。

    据清人赵翼的《陔余丛考》推测,大约从明朝开始,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、榜眼专指第二名、探花专指第三名,才最终成为定式。

    专指第三人:“探花”一词的频繁出现,为其最终成为科举(主要是进士科)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。

    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,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,即于礼部试之后,皇帝再次亲试进士,并确定名次。

    开宝八年(975年),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,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。

    “探花”作为第三人的代称,确立于北宋晚期。

    科举制度,在宋朝趋于完备。

    宋朝在“探花”发展史上,也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    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:北宋徽宗宣和三年(1121年),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。

    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,荣登同榜进士。

    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。

    曾赐诗一首:“黄河曾见几番清,未见人间有此荣。千里朱旗迎五马,一门黄榜占三名。魁星昨夜朝金阙,皂盖今朝拥玉京。胜似状元和榜眼,探花皆是弟和兄。”

    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(1127年)只有六年。

    由此可以看出,北宋晚期,“探花”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。

    指代普及全国:据宋人王明清撰《挥尘录》载:“李昌武宗谔之子昭遘,十八岁锁厅及第。昭遘子杲卿,杲卿子士廉皆不逾是岁登甲科。凡三世俱为探花郎,亦衣冠之盛事也。”此处亦言及探花。

    又见张家驹所撰“王明清《挥尘录》辨证标题之二,王明清事迹编年考略”载:乾道二年(1166年)丙戌,(王明清)40岁,作《挥尘前录》成。

    因《挥尘录》分前录后录,本引文出自前录。

    故可以肯定:最迟在王明清40岁时即乾道二年(1166年),“探花”作为进士第三人的代称,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与应用。

    此时距黄氏家谱所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(1121年)已过去45年。

    考虑到当时幅员广阔、路途遥远以及信息传播工具的落后,再考虑到人们的认知差距,“探花”以这样的速度传播与普及应该说是很正常的。

    被认可:探花的认知速度如此之快应该得力于上层官员,甚至是皇帝的首肯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帝王的支持,没有臣子的上行下效。

    “探花”一词不可能在三五十年内得到空前的普及,并迅速传播开来。

    从这一点说,黄氏家谱的记载有可能是真实的。

    正是宋徽宗对“探花”的提及与援引,促进了“探花”一词的迅速传播。

    在不长的时间里得到了文人学士的普遍运用,最后得到社会公认。

    可以说,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应确立于北宋晚期。

    发展: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,分别称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合称三鼎甲。

    殿试在唐代已有,至宋初才成为定制。

    唐武则天时,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,门下高官官奏状,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,因而称为状头,也叫做状元。

    自宋代起,沿用旧称,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。

    状元虽亦被称状头,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。

    唐朝并没有榜眼,却有探花郎。

    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,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,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。

    原意只是戏称,与登第名次无关。

    如:北宋前期宰相寇准就是探花。

    到了南宋后期,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,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。

    因此说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,合成于南宋。

    太祖以后,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,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。

    明代的科举,分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阶段。

    学校生员(秀才)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,教做乡试,录取的人称为举人,第一名称为解元。

    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,称为会试,录取的称为进士,第一名称为会元。

    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,称为殿试或廷试。

    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:一甲三人,分别称为状元、榜眼和探花。

    二、三甲若干人,第一名都叫传胪。

    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,即在吏部考试后,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,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。

    所有及第的人,于是都成了“天子门生”。

    殿试后,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,并赐宴琼林苑,故称琼林宴。

    殿试第一名称榜首,第二、三名称榜眼,一、二、三名都可称状元。

    南宋以后,第一名称状元,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。

    宋哲宗时,将进士分为经义、诗赋两科,分别举行考试,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,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。

    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、礼部试、殿试三级。

    州府试称解试,礼部试称省试,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。

    宋代在正科之外,还设立恩科。

    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,皇帝用“特恩”的办法,赐予本科出身。

    社会影响:“探花”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。

    名位在“状元”和“榜眼”之后,但“探花”与“状元”、“榜眼”一起统称为“三鼎甲”。

    如鼎之三足,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。

    鼎甲是进士之首,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。

    “探花”同样是天子门生,是一甲及第,是十分难得的荣誉。

    也是成千上万举子梦寐以求的目标。

    何况“探花”与“状元”、“榜眼”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,只是因皇帝的好恶而名序有先后。

    不能笼统认为“探花”就比“状元”、“榜眼”低人二等。

    例如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邢宽榜探花孙曰恭,原拟其为一甲第一,不料成祖发觉“曰恭”二字写在一起读“暴”,心中不悦。

    又见一人名为邢宽,便道:“孙暴不如邢宽。”

    遂定邢宽为一甲第一,孙曰恭为一甲第三。

    能说孙曰恭就不如邢宽吗?

    又如北宋真宗咸平六年(999年)孙暨榜探花钱易,17岁曾举进士,三篇文章一挥而就,未过午即交卷,主考官厌恶他年轻气盛,他因此落选。

    第二年,他又应试,在礼部试名列第二,他感觉应当第一,认为有人故意压制,便在《驭六马赋》中含沙射影、意在讥讽。

    宋真宗不喜欢钱易这种苛求于人的狂妄态度,又将他降为第三。

    再如宋代的秦埙,因是秦桧之孙,也被高宗从第一降为第三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谁为“探花”,是由种种偶然的因素决定的。

    并非都以辞赋、策论分高下。

    时至今日,废除科举制度已有100多年,科举考试早已烟消云散。

    惟独作为科举终端产品的“状元”、“榜眼”、“探花”的称呼却历久而不衰。

    近些年来成了频繁使用的词汇,在体育、教育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,成为第一、第二、第三的代称。

    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