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网 > 我家房后有座山 > 第二十九章:牛村收玉米

第二十九章:牛村收玉米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我家房后有座山 !

    下午叶秋放学,与她一起回来的除了杨枝还多了一个赵燕。见到院里的玉米堆皱了下眉,今年的粮食比去年还要少。

    小杨枝帮着杨柳去做饭了,余下的人都围着玉米堆剥玉米。叶季从桶里捞了几条小鱼丢给黑狼,“再过几天,等我能上山了一定给你弄几只肥兔子,吃饱了伤也好的快。”

    咕噜!咕噜!小银落在叶季肩头,一会儿又跳到地上,左摇又摆的在黑狼面前晃悠,看的叶季心肝直跳,生怕黑子饿急了一爪子将它拍死。

    “柳儿,明天星期天,小姨来给你干活儿,能给我做油焖大虾吗?”听声音就知道是赵燕,吃过一次杨柳做的油焖大虾之后,每次来总是念念不忘。

    河虾现在卖一块钱斤,坑塘里河虾产量有限,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。一听赵燕要吃油焖大虾,叶季心里那是一百个不乐意,“这几天没抓虾,小姨怕是吃不成了。”

    “哼!我跟柳姐说话儿,谁让你插嘴了。”赵燕对谁都很好,唯独对叶季总是怒目相向,说不了两句话就得怼架儿。

    俗话说习惯成自然,怼着怼着就习惯了,谁让人家是小姨呢。不过虾不能给她吃,这是叶季必须要坚持的。

    “我是说小树掏的有螃蟹,柳儿的红烧螃蟹做的比油焖大虾好。”叶季显的极不情愿,好像螃蟹比河虾更好吃一样。

    赵燕总感觉叶季一肚子坏水,根本不信他,扭头问叶秋:“螃蟹真的比虾好吃,小贼说的是不是真的?”

    自从燕过拔毛那件事儿后,赵燕对叶季的称呼就没变过。心里的阴影有多大,估计这一辈子她都忘不了。

    螃蟹叶秋是吃过的,味道是不错,就是没肉,还有点扎嘴,“味道很好,主要是柳儿做的好!”

    叶秋都说好吃了,赵燕当即决定明天晚上吃螃蟹,同时心里还在想:小贼今天咋转性了,不会又坑本小姨吧!

    本来杨老实明天要砍玉米秆的,现在人多了,随即决定去牛村将地里最后一季粮食收回来,以后算是彻底断了牛村的念想。

    说起要去牛村干活,叶季忙凑到杨老实身边,“杨伯,咱这边开荒的事儿您想好了吗!要是就眼下的二亩地,明年可收不了多少麦子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都忙着收秋,找人帮忙是不成了。就咱家这点人手,既便能开出点地也赶不上种麦,有点难啊!”

    确实!储备大量草料就让他们忙的晕头转向,再想弄别的,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儿。

    难啊!叶季扳着指头算上家中所有的力量,也不可能在种麦前开出荒地。做人要务实,明明不能完成的事非得去做,那不是叶季的风格。

    晚上睡觉时叶季不死心的又虑了一遍,除了请人帮忙,没别的办法,最后只能带着不甘迷迷糊糊的睡去。

    清晨的牛村炊烟袅袅,进村的大路上来了一辆毛驴车,赶车的小男孩十一二岁,边上坐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。

    车里还坐着一男两女,大的十二三,最小的差不多十岁。驴车进了村子直奔村东,路上遇见行人,前面车板上坐的小姑娘都会主动打招呼。

    这年头村里只要来了外人,要不了一柱香的时间,保证闹的满村尽知。村里扫地挑水的嫂子大婶们看清了车上的人后便泼辣的上前答话,“这不是咱家小柳儿吗?听说你嫁人了,啥时候带小姑爷让嫂子给长长眼。”

    杨柳脸有点红,偷偷看了眼叶季,她不知道该怎么说。对付泼辣的女人叶季更没经验,只得拍了下驴屁股赶紧往地里跑。

    杨柳家总共三亩多地,一半玉米一半红薯,粮食自己吃,玉米叶红薯穰喂羊,真是一点也不浪费。

    地里的玉米棒子跟叶季家的差不多,要是只掰玉米不要杆,驴车估计得跑三四趟,十几里路驴车半天最多跑两趟。

    喔!喔!吁!

    叶季停住驴车还没下地,半路下车的杨老实就赶着另一辆驴车到了,“玉米拉回去,再捎些红薯穰,多备些心不荒。”

    六个人两辆驴车,顺着玉米地过一趟,一亩玉米就掰了一半,那效率真是没得说,比起边上一袋袋往外扛的邻居,杨柳心里那是无比自豪。

    叶季牵着驴车停到地头,弯腰用力过大扯动了腹部的伤口,剧烈的疼痛让他脸上渗出一层细汗。

    “小心点!伤口崩开了更难愈合。”杨柳的心时刻在叶季身上,见他脸色有异,忙掏出毛巾给他擦去汗水。

    “没事儿,你快去帮杨伯吧!装上红薯穰咱得快点回去,下午再来一趟,要不今天的活儿就干不完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你别乱动,咱少割点就走。”

    红薯穰卷成捆横搭在驴车上装了高高一车,绳子捆好之后,叶季与杨柳坐在两边车板上,杨树躺在车顶,整辆驴车再没有一处空地。

    嘚儿!

    杨老实载着叶秋与赵燕走在前面,叶季拍下驴屁股在后面跟着。车很重,小毛驴拉的非常吃力,车速比来时慢了一倍不止。

    回盘龙岭的路坑洼不平,叶季坐在车板上左右摇摆,看着路边忙着收秋的人,心中不禁有点感慨。

    没日没夜在地里劳作,换来的不过是半饱的一日三餐。叶季曾问过杨老实,怎样才能让土地多打粮食,得到的答案只有两个,充足的肥料与水。

    只要有这两样,九山镇贫瘠的土地就能变成千里沃野,荒山坡地也能成为万顷良田。

    不过积肥何其难,水又从哪里取,躺在床上时叶季想了很多,但是年龄与见识限制了他的思维,再聪慧他也想不出办法。

    多远的路都有走到头儿时,不知不觉十多里路已甩在身后,驴车绕过坑塘停在院门前。

    小杨枝冲出院子,“大哥回来了,汪老师都等你半天了。”

    这货不是回城了吗?怎么一回来就跑来混饭。在叶季心里,汪洋一点都不像老师,天天没个正形,很难让人对他产生尊重。

    走进院子,最先看见的不是汪洋,而是院子中间停着的一辆自行车。叶季在镇子上见人骑过,两个轮子跑的飞快,别说驴车,就是马车也追不上。

    “呀!自行车!汪老师竟然有自行车,能借给我骑骑吗?”不用问肯定是赵燕,在场的人除了汪洋与她都是乡巴佬,别说骑、恐怕见都没见过几次。

    汪洋呵呵一笑,抬手把钥匙扔给赵燕,“叶季,这次回城我可给你带来了好东西,看了可别激动啊!”

    说着从包里掏出一本崭新的书扔给叶季,“记着让杨柳给我做油焖大虾,为了它我腿都跑折了。”

    ‘实用器械图谱’,叶季翻开目录,首先介绍的便是弓弩,其次介绍最多的是各种农具。在最后,叶季竟然看到了捕猎用到的小工具,绳套、夹子、陷阱、网兜、以及借助地利制做出的各种飞枪飞刺。

    叶季看的两眼放光,让他再次见到了书的重要,心中不由得暗暗发誓,有机会一定要去城里的书店看看,也许在那里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