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网 > 中唐变局 > 第1章 惊变(2)

第1章 惊变(2)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中唐变局 !

    两人站了一会儿,有两名官员走到了他们身边,张弘靖、韦贯之认得这两人乃是监察御史,准备引领百官入朝,张弘靖问道:“准备五更了么?”

    “回张相公,差不多是五更了,只需等承天门楼上击鼓,便可开门入朝了。”一名监察御史回答道。

    张弘靖左看看,右看看,皱眉道:“怪了,这都快五更了,怎么还不见武相公来?”

    韦贯之笑道:“我听说,武相公昨夜与陛下弈棋直至深夜呢,想是睡得晚了,起得也迟了些。”

    张弘靖道:“陛下可真是看重武相公啊。”他的语气有些怪。

    “淮西战事吃紧,武相公本就是力主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人,又是战事的全盘调控者,陛下自然是要与武相公多多议论的了。”韦贯之道。

    “陛下年轻气盛,想要干一番事业,武相公就妄动刀兵,不过是投上所好的小人罢了。”张弘靖面露不屑之色道。

    “张相公,慎言。”韦贯之道。

    “我可是听说了,昨天晚上,淮西的战报来了。”张弘靖并不理韦贯之的提醒,道,“河阴转运院的粮草让人给烧了,大军的后勤补给成了问题,没有粮草,军心涣散,这仗可没法打下去了!今日你我二人必要同心同德,一同劝陛下撤军才是。自先帝与杨公推行两税法以来,朝廷总算是能积累下一些钱了,可再这样打下去,先帝留下的底子都要被打没了。”

    韦贯之微微一笑,点了点头,可嘴上却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前面的一名监察御史道:“张相公,韦相公,下官听说,昨天晚上可还发生了一件大事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张弘靖问道,“什么事?”

    “我听说,陛下与武相公下棋到深夜,司天台监忽然来报,星象有异。”监察御史道。

    “星象有异?”张弘靖问道。

    监察御史十分小心地左右瞟了瞟,压低了声音,道:“司天台监报,当夜,长星入太微,尾至轩辕。陛下听得此,大发雷霆,连棋盘都掀翻了。”

    张弘靖皱眉道:“长星入太微,尾至轩辕?这是什么星象?”

    监察御史清咳了一声道:“是……”

    张弘靖看着监察御史,等着他说下去,却见监察御史犹犹豫豫地,吞吐不快,立即不耐烦地道:“陈御史,有话就说!”

    御史陈中师一低头,道:“长星入太微,尾至轩辕,司天台监说,这是大凶之象,意指……”

    陈中师又是一犹豫,却被张弘靖眼睛一瞪,心中一突,忙道:“意指,社稷不安,国之将亡。”

    “混账!”张弘靖鼻子怒张,眼睛瞪得更圆了。然而他这一呼声颇大,引得百官都朝他这里看了过来。

    韦贯之连忙道:“张相公,息怒,息怒。”

    张弘靖急道:“韦相公,你也听见了,刚才那话,那话……是能说的吗!”

    韦贯之道:“张相公,不过星象而已,怪力乱神之事罢了,何须挂怀?况且,这事对我们来说,也未尝不是好事。”

    张弘靖看了韦贯之一眼,韦贯之道:“淮西战事不利,天又生此凶相,这不正是意味着淮西之战本就不该发起么?张相公要劝阻陛下,这正可为我们所用。星象之事,可谓上天震怒,讨伐之行不得天眷,及时改正,可弥补一二。”

    张弘靖微微点头,心道:王涯说那小儿之谣,显是对武相公不利,不过童谣难上朝堂,这星象乃古之一法,却是可以有些说道。

    张弘靖正要说话,忽然听到承天门楼上传来了“噔噔”的鼓声,百官连忙按部就班分列站好,建福门“吱呀”一声缓缓打开,两名监门校尉自内而出,手持门籍,高声道:“唱籍。”

    “门下侍郎,同平章事,武元衡。”监门校尉高声唱道。

    人群之中安安静静,没有一丝声音,许多官员到处张望,面露奇色。

    “门下侍郎,同平章事,武元衡。”监门校尉也有些奇怪,按道理,他是不该唱两遍官籍的,可是武元衡乃当朝宰相,正得圣眷,皇上倚重的大臣居然早朝不到,也未有请假,真是咄咄怪事。

    人群之中依然没有应答声。

    监门校尉只得道:“中书侍郎,同平章事,韦贯之。”

    “在。”韦贯之高声应答,便入了门去。

    百官分别由两名监门校尉唱籍,缓缓入了建福门。进入建福门后,百官停在宣政门外,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“武相公来了吗?”

    “没来,没来。”

    “武相公为何没来?是不是身体抱恙?”

    “生病了不会请假么?请了假的话就不用唱籍了。”

    “哎,奇了,御史中丞、刑部侍郎裴度也没来。”

    “裴中丞也没来?怪了,武相公和裴中丞两位可都是力主用兵淮西的人啊,你们听说了吗,昨晚淮西来战报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听见那个童谣了吗?武了也,武了也,该不会是……”

    “呸,你别瞎说。”

    “好像还有一个人也没来……”

    百官纷乱间,慢慢地分作两列,文官在东,武官在西。

    待百官站定,宣政门监门校尉手持门籍,站在门口,又唱籍道:“门下侍郎,同平章事,武元衡。”

    稍微沉默了几秒,人群中开始发出了“嗡嗡”地议论之声。

    监门校尉看了一眼人群,皱着眉头,道:“门下侍郎武元衡并未请假,无故不到,礼部、御史台记武元衡失仪之责,罚奉一月。”

    监门校尉刚说完,提笔就要在门籍上写什么。

    忽然间,一声高喝传来。

    “且慢!”

    监门校尉猛一抬眼,文武百官皆回头而望。

    来者是一名中年男子,身穿浅绯官服,面带异色,满脸大汗,气喘吁吁,连官帽都歪了。官员们看见了,都有些皱眉。

    山羊胡男子、工部侍郎王涯道:“嘿!白赞善,你来得可真是时候啊,不过你为何来得如此狼狈?竟然这般失仪!”

    男子看了王涯一眼,不再搭理他,自己走上前来,对着监门校尉摆手道:“武相公……来不了了。”

    监门校尉正要问,宰相韦贯之一抬手,止住了了监门校尉,温言对男子道:“白赞善,怎么了?武相公不能来,是不是突发疾病?怎地要你请假来了?”

    男子摇了摇头,道:“韦相公,武相公不能来,非……非是因为生病,而是……而是因为……”

    韦贯之看男子喘息不止,道:“别急,慢慢说。”

    男子看了看张弘靖与韦贯之,舒了一口气,道:“因为,武相公死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……你说什么?”张弘靖绝眦而瞪,一直面容平静的韦贯之也十分吃惊。

    “死了?”韦贯之道,“怎么死的?突发疾病?”

    男子摇了摇头,道:“我大唐宰相,门下侍郎武元衡于今日上朝之时,在靖安坊门口遇刺,横死街头,尸首被割去,贼人不知所踪!”

    “遇……遇刺!”张弘靖惊呼一声。

    男子的声音不大,但也不小,距离得进的几个官员,六部主事、九寺卿等官员全都听到了,个个人都惊讶不已,议论纷纷,这个消息像是瘟疫一样慢慢地在百官之中蔓延开来,一股诡异的气氛四散而起。

    “白赞善,这,这话可不能乱说!”张弘靖声音有些颤抖。

    “张相公,下官亲眼所见!已经着仆人去往长安县报官,想必很快,圣人就能收到消息了。下官来此,不过知会一声,列位既已知晓,下官这就先告辞了。”男子一拱手,转头就要走。

    “站住,你……你去哪里!”张弘靖喝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朝礼制,三品以上官员离世,圣人须不视事一日,以表哀思。今日是要辍朝了,我就不在这里等了。”男子道,说罢再不回头,径自离开。

    见到男子如此放肆,张弘靖正要呵斥,忽然听到背后的监门校尉说道:“什么事?”

    张弘靖一转头,发现一个内卫正在和监门校尉说着些什么,监门校尉一面听一面点头。内卫说完,就往里去了。

    张弘靖连忙问道:“怎么了?”

    校尉道:“张相公,陛下说让大臣们等一等。”

    “等一等?”张弘靖有些心神不宁,道,“为什么?难道,真的……”

    “陛下未明说,下官也不知。”校尉道。

    韦贯之拍了拍张弘靖的肩膀,宽慰道:“张相公,稍安勿躁,稍安勿躁。”

    可是张弘靖分明看到,韦贯之的手,也有些发抖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男子自大明宫出来,过了光宅、永昌二坊,来到了太极宫侧、东宫永春门外,下马栓绳,径自入了东宫而去。

    穿过左赞善门,这时,太阳已经自天边升起,光芒四射,从这个角度看去,太阳正趴在大明宫紫宸殿的屋顶之上。男子只是看了一眼,便低下头,脚步更紧,进了左春坊。东宫左春坊内,五品以上官员正在上朝,仍有许多六品以下官吏刚刚上班,见到男子进来,纷纷打招呼“白赞善早”,还有些官员问道“白赞善,这就下朝了?”

    男子并未过多理会,直接坐到自己的案前,铺了纸,磨了墨,提笔就写了起来。

    那些官吏们看着他,悄悄议论,暗中指点。

    “他神气什么,不就会写两句诗么。”

    “你看他又在写东西了,肯定又是要给陛下‘直言进谏’了。”

    “他真是不知道陛下有多讨厌他,你们知道么,陛下曾对李尚书说,姓白的数次无理犯君,陛下实难奈之呢。”

    “他这么早回来,不会是给陛下赶出紫宸殿的吧?”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宣政门外,百官已经等了一个多时辰了,太阳已经升起,长安城早就褪去了黑暗。只是,在场的官员们个个脸色难看,好像那笼罩着长安的黑暗并未被阳光所驱散,而是悄悄潜入了他们的心中。

    “韦相公,陛下怎么还不宣早朝,莫不是……”张弘靖有些心神不宁,对着韦贯之道。

    “张相公,放心,放心。”韦贯之的脸色好多了,虽然凝重,却没有慌乱。

    张弘靖仍是感觉心乱如麻,也不知是不是被早晨的骄阳过火,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道:“韦相公,刚才你听见了……”

    韦贯之摆了摆手,指了指宣政门内。

    张弘靖一看,却见宫内走出一名宦官,来到门前,与监门校尉说了两句,百官也都注意到了这里,几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这名宦官。宦官与监门说完,便上前来,道:“陛下有令,今日不上朝。”

    话刚出口,百官立刻像是炸开了锅一样,议论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
    宦官又道:“陛下召韦相公、张相公、李尚书、皇甫侍郎入见,四位大人请随我来。”

    被点到名的韦贯之、张弘靖、李绛、皇甫镈四人出列,互相看了一眼,跟着宦官进了门去。监门校尉喊道:“列位大人,今日不上朝,都请回吧,回各部各行公务。”说罢,监门校尉也走了去。

    百官们慢慢转身,朝外走去,却仍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,聊着些什么,脸上都带着恐惧之色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东宫左春坊内,男子提着毛笔,沾了点墨,继续写道:

    “……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,迸血髓,磔发肉,所不忍道,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,神圣英武,数千百年已来,未有伦比。臣以为书籍以来,未有此事。国辱臣死,此其时耶!若有所见,虽畎亩皂隶之臣,不当默默。况在班列,而能胜其痛愤耶!”

    男子坐在自己的案上,面色凝重,提笔疾书。

    “……臣亲眼所见,武相陈尸于道,忠首不寻,仁义之血盈流于地,臣之足履亦为所染,心中悲愤难平。所以上疏力陈,武相之冤,苍天日月可鉴。……故武相之气平明绝,臣之书奏日午入。臣上表以奏,急请捕贼,刷朝廷耻,以必得为期。”

    男子写到这里,方才放下笔,拿起纸,咬着牙,看了一遍,微微点头,又再把纸铺上,提笔在末尾写道:

    “左赞善大夫,臣,白居易顿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