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网 > 江边渔火 > 第九章 李玉良乡村教书(一)

第九章 李玉良乡村教书(一)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江边渔火 !

    第九章李玉良乡村教书

    李学文跟着李玉良没学几天,冬天就来了。济州虽然是不冻港,可是冬天还是会下雪。所以冬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火盆取暖。可是李玉良没有,他不会烧。所以李学文给李玉良买了汤婆子,习字也改成隔天一次,这样李玉良就不会那么冷。李玉良特别讲究规矩,李学文来学习时他从来不会拿着汤婆子,加上他那房子又空,更是冷手都是冻得僵硬的。

    每次去学习李学文都感叹说,李玉良是个勤快的人!因为就没有一次不见李玉良手中没书的,手不释卷啊!要进冬月了李学文的生意越来越好了,收入见涨,小晚儿提议让李学文建议李玉良写点对联福字卖一卖。

    李学文跟李玉良一说,李玉良就同意了。就当练字了,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啊。于是李玉良对李学文道:“请文哥帮我介绍点对子的内容,毕竟卖给市井百姓,跟做学问不一样,还有请文哥卖我一些红纸。银钱我到时算给你。”李学文见他着样痛快地答应了,很高兴,马上应承下来。

    这样李玉良就开始了,经商体验。进入腊月对联福字卖的很好。回家后李学文无意中对李玉良说,其实你要是在市集上卖也会很好。不知道李玉良怎么想的居然说要试试去,这可惊着李学文了,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李秀才能放下面子,做起商贩。其实李玉良的房租收入不少,要是不去学堂就他生活用是很好的,特别是现在他守孝花费更少,存下点银钱还是可以的。李玉良让李学文刮目相看,生活适应能力很强啊!

    说做就做,李学文真的在集市上帮李玉良找了个地方。按照小晚儿的建议把对子都挂了起来,这样效果不是一般的好,一下子就把人吸引来了,就是李玉良不会揽客,都是大家在问,他答不过这不耽误赚钱。对子卖的很好,就这样快收摊时来人了。“李玉良你在做什么,有辱斯文圣贤的文字就是这样让糟蹋的吗?赶快给我滚回家去,真是师门不幸。”只见一位老先生,义愤填膺地教训着李玉良。这位是李玉良师塾里的教书先生。也不知道是哪位同窗看到李玉良卖对联告诉了先生。

    李玉良见到老师还是很惊讶的,不过听他这样教训自己心下释然。对先生深鞠一躬,然后起身对老师讲:“先生,玉良父母已去世多日,家中已无柴米。玉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,这一摊子还是邻居热心帮忙弄的,能解决玉良的燃眉之急。等有时间了玉良一定加倍读书,不枉读书识字一回。”本来逛集市的人不多,听到老先生这么一嚷嚷,就都围拢过来看热闹。听了李玉良的话大家伙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。民以食为天,集市上都是平民百姓,一听李玉良这话心中自是支持,于是都问对子怎么卖,要买对子和福字。

    这样可好了,李玉良倒忙了起来,挤进来买对子的人把老先生给挡在外面。老先生也看出大家的态度,气得胡子直抖,甩着袖子气愤地走了!这一幕正好被前来帮忙收摊的李学文看到,他原想过去帮玉良,可是听了玉良的话,他觉得李玉良处理事情很有办法,可能是读书的原因李玉良说起话来总是在理上!不错李玉良要是能坚持读书,出人头地的日子不会远!

    就这样李玉良第一天摆摊完美收关,虽然老先生来了可是没影响生意,反倒拉来不少生意。李玉良自己都不觉得老师对他的训斥有多难过。老师是父亲的学长原来在学堂时对他还好,可是父母故去了,老师都没来吊唁。同窗也没有来的,城边住的人不多,大家的话他自然也听见了。是怕晦气,他这样的人大家都是要躲着的。

    晚上李玉良数着钱,纸钱还没赚回来,不过如果明天也这样,那就可以回本了。今年可以过个富裕年!李学文把李玉良送回去后,回家就把今天看到的事说了,小晚儿听了对李玉良也很欣赏。小晚儿在晚餐时就跟李学文提起:“学文你可以跟李玉良建议一下去乡下教书。”李学文听了很惊诧!“你不是了解乡村吗?跟村长说说解用他们的祠堂或村庙,有个挡风遮雨的地方就行,把村童组织一下,给点粮食当学费,也不多收,一份够李玉良吃饭,一份拿去换些笔墨就行。一个村三五十斤米还是可以的,十个村是多少粮啊所以还是有收入的。”

    还真是这样乡下人想读书太难了,李玉良呢想找个活计也不容易。最好在哪里呢,能跟着李学文一起走,还有休息。越想越可行。于是吃过饭他就去找李玉良商量这事去了。“玉良啊哥有个提议,你看可行不。跟着哥倒腾东西终究不适合你,读书人还是做读书人的事。哥不是往乡下走商吗?跟各个村的村长,屯长都熟,看你想不想去当先生,如果想我就去跟他们商量一下。”听了李学文这话,李玉良也来了精神,忙说“文哥快与我说说,如果我能教的话,我去。”

    李学文就把小晚儿的计划跟李玉良说了。李玉良听了很是认同,李学文要走时李玉良还给李学文深施一礼,“文哥此事还请费心,等弟弟有了收入请哥哥吃酒去。”他这话一出李学文都愣了,这书呆还会这么世俗的客气话?忙应了不客气,走了。

    回到家中把李玉良的决定汇报给小晚儿,接着向小晚儿讨主意。“小姐你帮人帮到底吧,都告诉我怎么说怎么做!”李学文跟小晚儿虚心请教。

    小晚儿见他来去匆匆地,就觉得人还是动情啊,李学文真是对李玉良从心里往外惦记,能让沉稳的文掌柜这么上心的帮忙,自己就帮帮吧!于是就笑着说了章程!

    “不是走货吗,就按那条线去办学。尽量找几个村相近的画一个中心点,或是条件好点的村是个点,这样你走货是带上李玉良。近的地方他就自己去远的就坐你的车去。你先把能办起来的村子掂量出来,等办好了自会有人找你们加入的。课呢就得隔天上了毕竟就李公子一个人吗,他总得吃些辛苦不是。”小晚儿说得轻松,李学文落实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
    李学文按村子的距离,富裕程度,还有孩子的多少,最主要的是得有教学的地方。因为条件有限所以李学文只画了三条线覆盖十个村。这些村就是他每天能走两个镇子的村子。他决定从明天起就开始张罗这事,正当李学文信心百倍的筹划时,英娘来了。英娘还是在相国寺时的规矩,陪着小晚儿睡,每晚都在李学文的房里呆会,然后李学文再送她回去。今天的事多,李学文没想到英娘这么晚了还过来,能和老婆亲近一下还是很高兴的。

    拉着英娘的手兴奋的给她讲自己的方案,英娘含笑望着丈夫觉得他很高大,不知从何时起丈夫变得如此伟岸!英娘等李学文说完才开口说“小姐让我告诉你,村学不比师塾能将就的都将就,让孩子们准备好青石板货光面的木板就行了,纸笔先不用买。先让孩子们蘸水写就行。上学时让孩子带树枝去就行,在地上写就行。这是李学文没想到的,所以英娘一说他就答应了。”

    第二天李学文就满怀信心地去给李玉良跑乡学的事。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洼子,因为村子交通方便,而且这个村子的村长年纪小正好有个八九岁的儿子。于是一进村子他就奔村长家门口,正好村长媳妇要买盐见李学文来家门前了,热情地招呼李学文进家喝水,“谢谢嫂子,水我就不喝了但我想找村长。麻烦嫂子帮我叫声。”李学文笑着说。“好,他在屋呢,你等着俺给你喊他!”村长媳妇爽快地答应了。

    一会儿村长就来了,“村长好啊,学文本该进屋跟你说话的,可是你看我这摊子离不开,只能麻烦大哥出来说话了。”李学文热情地和村长打着招呼。“瞧你说得这见外,你来了不叫咱,俺们不也得出来,跟兄弟你说啊,这时候农闲正没事,你来了拉两句还解解闷子不是。”村长这人是少有的平和,不像有些村长端着架子板着脸。虽说李学文跟谁都能谈得来,但心里也是喜欢和气的人。

    “哥哥既然说话了,那学文可就不客气了,真有事跟哥哥商量。是这样学文有个兄弟是秀才十五岁,家里揭不开锅了,想出来找点事做也好糊口。俺们合计能不来村里给孩子教教字。也不居是啥地方能遮雨别淋着雨就可以当学堂,咱也不收银钱,给点米,柴,青菜都算学费。左右他出来也是为了这张嘴。再说咱们村里的孩子,不出村子也不用纸笔,带块板子就能学。咱娃先跟着学起码出去不是睁眼瞎,等条件好了去学堂了,也比别人有基础好学啊!”李学文乐呵呵地说。

    这边村长可是惊讶加惊喜!这可是天大的好事,上学堂读书是每个乡村少年的梦想,而且是祖祖辈辈人的梦想!忙兴奋的大声说:“能行能行,请文掌柜放心,学堂安排最好的屋子,去俺们家!”有村民过来买东西,看热闹地,听了村长说学堂,就都围过来问。村长看看李学文,李学文点点头,村长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,文掌柜的兄弟是位少年秀才,打算来村子给咱们娃娃当先生,教他们识字做学问。

    这话一出可把村民高兴坏了“村长学费咋收啊?”“都要多大的俺家大小子十岁了小不?”“俺儿六岁能行不?”“村长俺家能多来几个,学费能减点不?”大家伙七嘴八舌的问得村长头都大了,“各位,各位,俺先替俺兄弟谢谢各位,具体的事俺和村长商量好,一准跟大家细说。请各位放心家里的娃想学的就都收。”一边说一边拱手致谢,村民也都还礼说听村长和文掌柜的。既然大家这样关切,李学文索性货也不买了,直接到村长家商量起学堂的事。

    村长跟李学文最后决定学堂设在土地庙。因为土地庙里住着位鳏夫,打里庙里卫生,大洼子村的土地庙就当村里的祠堂用。学生两月教次学费,精米十斤,糙米二十斤,菜的话先不收,柴火可以三次课一担柴。不过柴得帮着送到先生家。孩子们准备沙盘,光滑的石板或木板,至于桌凳谁家有板子架子的就拿来,拼一下就行。课呢过完年选个吉利点的日子就开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