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网 > 江边渔火 > 第二十九章 发展贺兰县(一)

第二十九章 发展贺兰县(一)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江边渔火 !

    李玉良第一天上任就是在书房里度过的,他把所有贺兰县的资料都查了一遍。当然最主要的是财务,王师爷好像特别愿意交账本。很可惜李玉良只是看了看就又把账本还给了他。

    贺兰县有人口五万但大都是军户改过来的真正种地就差了点,毕竟父辈都是军人家里的土地都是妇孺种,所以经验和能力有差距。在加上这些年军响发得很好,军户们的生活明显要比当地的百姓生活的要好一些。

    老百姓的生活因为土地多,倒也能吃饱肚子就是不太富裕。根本原因还是地域的事,粮食卖不出钱来。这里天气冷,水稻的产量又不高,有的地方没水就种旱稻,那产量更低。

    不过这里山多林密,倒有不少猎户。但野味也没多少人买,所以猎户的日子过得更不好,他们还没有地,生活还不如当地的农民。还有人跑山靠采集稀有的药材为生,但这是一个单独全体,外人根本进不去。

    在就是真的没有读书人全县没有一家私塾,能识字的除了富人家的孩子,再就是县衙里的这几个人。还好所有衙役都是识字的,这还是很少见的,一般衙役半文盲的多,这贺兰县的衙役文化还都行,读写公告还都行呢!

    衙里不提供午饭,中午都下衙回家吃饭。李玉良回来时小晚儿已经在等他来,天冷了。做了汤,福大厨烙了好多饼。李玉良也很爱吃面食,所以他们家的面食做得最多。

    吃过午饭李玉良就跟小晚儿唠叨起事情来。听了介绍,小晚儿想起以前东北人一到冬天就在窝在家里不出来,就建议给大家找点事情。

    小晚儿要编炕席,席子事用苇草编的,这时候去采苇草有点晚,但没下过雪还是能采到的。于是下午李玉良就召集衙役割草。听新老爷一说,大家还真能解受,因为早就有用苇草编东西的,就是没想到还能编席子放炕上啊。有回来事的,带回了那会编的手艺人,想听小晚儿说了要求,等草回来直接就在府衙给大老也编起席子两个人一起忙乎,天黑的时候贺兰第一张炕席就诞生了。当天晚上,李玉良就用上了新炕席。

    本来事见很小的事,可是发生在县太爷家,还是新老爷大家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。这下挺好第二天都不用大人吩咐,小真上能出门的人都弄点芦苇回来,毕竟不是什么技术活,家家的土炕用纸糊过爷是不好用的。编席子成了贺兰县第一个冬日里的活。

    下面的事不用说也知道,给县太爷家编席子的两个艺人,编了好多席子,一个冬天都没有县子,炕席一张张的编全是预订的,虽然卖的不高但是量多啊。一个冬天的努力父子俩就发家了,原来不被看好的蔑匠家一下子人缘超好社会地位也高了。

    李玉良和小晚儿在家里可是把县里的情况全部研究了一遍。天气冷也做不了什么,但要准备的还是得筹划出来。小晚儿做了几个建议:“一是发展养殖羊鸡鸭都行。二是推广地瓜再做加工。三是建立学堂先在县里,李玉良主讲。因为不了解情况所以就不联合商户了,只是在官府里的人家进行。”

    因为僧人们要走,所以小晚儿教惠娘做煎饼和烤馕。僧人们带走一辆马车,所以他们自己都说这是把饭带足了都不用打尖了。这可不是说笑,小晚儿怕他们做不好菜,连料包都给和好了,放到罐子里水烧开了就放里面随便放点菜就是美味的蔬菜汤。泡菜就不用说了,新腌的等到上路时就可以吃了,还给他们一罐猪油天冷好放实在没菜有油煮饼汤也行。

   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,僧人们离散惯了可是跟大福告别是还是依依不舍,每个人都跟他说回济州一定要去大相国寺找他们。

    人送走了,福师傅就变身福总管,帮着小晚儿做起事来。李府的总管没事就在街上转,有合适的东西就买一点。一开始大家都很小心后来看他和和气气的,买的东西也是平常百姓家也用的东西,也就和福总管热络起来。

    天冷大家回家吃饭很不方便,李玉良就说要不中午咱们在衙里吃,师爷和李玉良算了下,一菜一饭十个人得二两银子大粮食钱,李玉良觉得自己能贴得起,就实行了。这可把衙役们乐坏了,因为大部分人家是不吃午饭的,可上衙的一天事情多,不吃午饭确实饿,回家吃饭总得特意做,就一个人的真麻烦。

    在衙里吃午饭,还是大人出的钱,大家自然高兴了。再加上大人给准备的饭,真的太好吃了。其实也没有啥,就是地瓜面兑面粉做成发面烙饼,配的是泡菜和热汤。汤基本都能看到一点肉,油也很大。都是能吃的大肚汉,小晚儿让大福和惠娘准备得很多。开始大伙不好意思放开量,后来吃得太好吃了,就刹不住车了。两大盆饼子剩不了几个,汤和泡菜就不用说了,吃个精光!

    师爷也跟着他们一起吃饭,只过大福会给他先盛出来,师爷的碗筷是单独的。对于这样的细节师爷很满意,虽然自己不算什么官但是大人对着还是很好的。当然师爷还会有个煎蛋花生米之类的小菜。

    几天以后师爷就看出来了,这样的工作餐,不是二两银子能解决的。就跟大人提起来,大人含笑说不无妨。等到进入腊月大人就让人采购了许多红纸,召集大家给百姓写对联。

    新气象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