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网 > 从前的北漂记 > 第十七章 实习

第十七章 实习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从前的北漂记 !

    在工厂实习不过是走马观花看看罢了,还是有老师跟着讲解的,有爱学习的同学还是和师傅挺能聊的来的,不爱学习的就远远的看着,悄声聊着去哪里玩,在哪里有好玩好吃的地方。

    这次实习,我逛了许多北京著名的景点。故宫、颐和园、长城、十三陵、天坛、地坛、植物园、动物园等等,那时候年轻,一天能跑两个景点,玩的真叫开心啊。

    早上六点就出发了,接着按头一天计划的路线,坐公交地铁直奔景区,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小旅馆,一点都不觉得累,还要商量着第二天去哪玩,那个时候没有手机,也很少上网,完全靠纸质地图去逛北京城。

    我们还不知道报团一日游什么的,完全自由游,去故宫等景区,可以蹭导游,看着有导游讲历史,就凑过去跟着听,碰着老外还凑过去和人家老外合影,是啊,那个年代在我们家乡看不到外国人呢,就是吉林市也少见外国人,到底是北京城,常常可以看到外国人。

    北京游玩期间,我除了为北京古香古色的古建筑而赞叹,也为其川流不息的车流而惊叹,但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却是天价西瓜,说是天价有些夸张,因为这几年听说了景区的天价吃食,才在这里借用一下。

    我们几个同学在公交车站等车,对面一排桌子后面,好几个商贩在卖西瓜,有个价签牌子上写着2元/50g,有人口渴看到红艳艳的西瓜,不禁上去购买,老板也不说价,只是夸他的瓜甜,解渴,那西瓜有切好的,一牙一牙的,看着就可口。

    一般人看了价签,以为两块钱一斤呢,便要了两牙,老板称了西瓜,人家问多少钱,老板也不说价钱,只是说“您尝尝,倍儿甜。”

    等着客人啃上了才开口说价钱,一牙一般都要十几块钱,吃瓜的人愣了,不过才几两的西瓜怎么这么贵,正要理论呢,老板一指价签,明码标价,两元一两,50g,可不就是一两吗,500g才一斤,这才发现上当,不过您已经咬了一口,这也没法退货啊。

    我们几个同学看了好一会才发现其中奥妙,原来宰客一说,不是新近出现的新事物,不过当年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,信息没有现在传播的这么快,这么广,也就没弄得全民皆知的天价西瓜了。看来还是要行万里路才能涨知识啊。

    我去找了周慧一趟,和她在她学校食堂吃了顿晚饭,我们在她校园里溜达聊天,因为我时间紧,她学习也忙,就没有一块出去玩,不过他乡遇故知,那心情还是分外的喜悦,总是有着聊不完的话。

    去北京时我们还穿着毛衣毛裤,到北京就感觉到了热,我们根本穿不上毛衣毛裤,一周后回到学校时,学校也是处处裙装,绿草青青了。

    大学最后的二个月,基本上是在实习工厂度过的,所有课程已经结束,因为是专科,没有毕业答辩的,不过各科的毕业论文还是要写的,毕业设计图也是要画的,虽然离别的愁绪弥漫着整个班级,但我们仍不敢松懈,忙着学业,毕竟不及格不给毕业证啊。

    校办工厂的实习还是挺有趣的,我们利用着学校提供的材料,做着简单的凳子,桌子,看见一堆板子在我们手中变成桌椅,那成就感还是蛮爆棚的。

    最后那两周基本上是在酒桌上度过的,基本上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的,同学之间,老乡之间,学生会之间,联谊寝室之间,玩的好的朋友之间,好像在我们国家所有的感情的发泄,都要通过酒精,高兴了喝,伤心了喝,欢聚时喝,别离了喝,也就是在酒桌上呼朋唤友,豪情万丈,让人放下烦恼,高兴一时吧。

    我在大学毕业时把自己的酒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基本上属于来者不惧的勇者?莽夫?傻冒?也是分不清了。

    两年时间很快的,一下子我就要毕业了,人生也就是在这聚聚散散中不停地前进着,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止或加快,时间是最公正的东西了,不管你的意愿,不管你的行为,它总是安静地、始终如一地、一如既往地那么前进着。

    是啊,时光不会因为我舍不得大学而为我多停哪怕一秒钟,也不会因为我面对进入社会的惶恐而等我平静,它就那么悄无声息,步调一致地走着走着……

    分离的愁绪总是很容易感染蔓延的,淡淡的弥漫在寝室里,似乎昨天的美好还历历在目呢,怎么今天就要别离了呢,虽然我们是省属院校,基本上都是一个省的学生,不过我也知道,也许有的人这辈子都再也见不到了。

    许是书看得多了,我对离别虽然感触颇多,但也能坦然面对,人生就是这样,只有自己独自前行,一定时间有一定的人陪伴,小时候有父母,发小,大一点有同学,毕业后有同事、朋友、爱人,不过没人能从始至终都陪着你,与你缘分深的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、五十年地陪在你身边,与人缘浅的几年、几月、几天、几次,都是有的,甚至一面之缘。

    我虽然不信神,但我信缘,人与人是有缘的,缘来自会相见、相知、相伴,缘尽亦是分离、渐行渐远,人或许通过努力可以改善自身缘分、运数,但是很难,也需各方面条件都能达到,天时地利人和,或许让命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,可是那又何尝不正是你的缘、你的运,存在即合理,我是信的。

    我毕业时,国家已经实行统一分配与自主择业过渡期,你可以选择适应自己的方式,也有同学走出本省外出择业的,很少,大部分人都选择回老家,回林业局等国家统一安排工作,我亦回了老家。

    这时,我的朋友们还在读大四,因为他们都是本科,还有一年才毕业,可是我们市的经济并不景气,大学生分配更是难题,妈妈因为是她们单位的劳资科长,在劳动局有一定的人脉,找人帮我找了一家二轻局下属的新建单位,做太阳能电池板的。

    本来我的专业应该去二轻局下属的家具厂,结果厂长坚决不要大学生,用他的话说,把我这当跳板了,学习到技术后就跳槽了,要不去了大公司,要么自己干,还带走了他的熟练工人,厂长似乎被伤到了,坚决不收大学生。于是我就这么被嫌弃了,毕业后都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