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网 > 从前的北漂记 > 第二十六章 入职

第二十六章 入职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从前的北漂记 !

    那个时候小贺真的帮了我很多,每天的早饭、晚饭,还特意为我办了一张公交卡,帮我选衣服,领我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去看去谈。

    结果看上她的公司很多,因为无论是从说话、性格、行为举止她都要优秀的多,特别是她的自信、开朗的性格,往往几句话就能和陌生人聊的很投机,而我却木讷好多。

    小贺还请我吃了肯德基,她教我怎么点餐,我平生第一次吃了汉堡,薯条,喝了可乐,她真的付出了很多很多,也教会了我很多很多。而我呢,说得好听可能算是不善表达,说得不好听的就是忘恩负义了。

    是的,后来我虽在北京,可是很少和小贺来往了,具体因为啥我是不知道的,只是知道她后来很少找我了,我找了她几次也渐渐的少了联系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断了联系。

    小贺一直是我心中的痛,因为她一直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忘恩负义的混蛋。因为她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好人,我觉得自己很糟糕,直到今日,我知道自己将要不久于人世了,仍无法去面对小贺。

    我从不认为我们的友谊的崩裂是因为小贺,她曾对我那么好,无论是工作上、生活上都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,我只是认为自己在某件事或某句话伤到了她,而且伤的很深,令我最不肯原谅自己的是,我不知道到底因为什么,也没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找回失去的友谊。

    我只是自责,自我讨厌,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,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无奈的一声长叹,唉~,也许老天爷要收了我的命,是我以前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了,自作孽罢了,我不怨小贺,只怨自己,一直一直活在自己自卑、胆怯的阴影里,直到消灭于人世间。

    凭着自己没有在北京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,最后还是小贺陪我去了她同学的工厂,厂址在北京下属的一个县城里,那是一个已经颇具规模的家具厂,因为扩大生产在招人,本来主要招工人,但是她同学是那个工厂的总经理,要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系统,所以想要招几名大学生进来,于是有了我工作的机会。

    我们根据小贺同学告诉的地址,坐上了去县城的长途公交车,公交车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县城,下了车在公交站附近打了个面包车,说好了十块钱给我们送到地方,我们按照小贺同学的交代,告诉了面包车司机,向阳村RY公司。

    面包车司机很快就找到了向阳村,不过他也不知道RY公司在哪里,一路向村民们打听着,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合资企业,做家具部件出口美国,在村里租的厂房,开始时只是招外地人干活,所以村里人一般都不是很清楚。

    工厂很大,在村边界的一角落里,紧挨着另一个村,光是大车间就有六个,前面是生活区和办公区,而车间在后面。

    我们找到了她同学,也就是后来我的顶头上司——杨经理,那是位美女经理。她领着我和小贺在工厂、宿舍、办公室通通走了一遍,又和我们聊了我将来的工作内容及薪资待遇,没有犹豫,没有挑剔,我立马就答应了,哪里还有我选择的余地啊。

    虽然这里很偏,环境也颇艰苦,不过我实在不想再麻烦小贺了,我是个敏感多虑的人。这么久的求职阴影让我非常渴望有份工作,不管干什么,只要让我有钱赚就行。

    我们说好了第二天带着行李过来,因为没有单独的宿舍,只能和工人共处一个宿舍,而且还是那种带套间的宿舍,里面八个人,外面六个人,我住在外面,还是上铺。我是无所谓了,有份管吃管住的工作就令我非常高兴了。

    和杨经理告辞后,我和小贺准备往回走,杨经理帮忙打电话找来了一辆面包车,我们又打车回到了县城,这次没走冤枉路,也就十几分钟就到了县城,在坐长途公交车,倒地铁,再坐公交车才回到小贺的宿舍,三个多小时才到家。

    小贺说:“那个地方太偏了,还是不要去了,在市里再找找工作?”

    我说:“算了,我还是先去干一段时间,看看怎么样,如果不合适在考虑重找工作。”

    我根本没带行李,小贺从她的不多的行李里匀给我了一套,一个褥子,一个毛巾被,一个枕头,一个床单。她还在自己的宿舍里翻翻拣拣的,把她不常用的东西林林总总又给了我许多,弄了两大包,加上我自己的一个背包,一共三个大包。

    我也没跟小贺客气,客气也没用啊,我说不用拿什么,回头我去那边现买就行,小贺说少花点钱,反正这些她也用不上,我知道她是为我好,她一直就是这么乐于助人的,既然推不掉,我也就感激的接受了。

    因为第二天是周一,小贺上班了,她想请假陪我去,这次我坚决的拒绝了,她一直那么忙,晚上总是加班,我怎么能还耽误她一天,这一来一回就六七个小时,算了,我自己没问题的。

    有了头一天的经验,我顺利的到了RY公司。开始了正式的北京打工生涯。

    RY公司是一个合资企业,外方是一位美籍台湾人,中方是向阳村,中方出地出厂房,外方出设备负责管理。中方只是定期分红,不参与经营和管理。

    当年是引进外资的高峰时期,国外资本看中中国的优惠政策和廉价人工,纷纷注资国内,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并立,当时各种政策的倾斜让国外注资非常简便易行。

    好多国外的不入流企业都趁着国内各种条例并不完善的空子,用了极少的价值卷走了更多的资源,那个时候基本上是靠出口,本土资源令外商大赚特赚,别的行业不甚了解,不过木材却是如此。

    从长白山、大小兴安岭购进木材,经过简单的加工就出口到国外,那个时候林业局都没有限制采伐,人们也被眼前利益吸引,各种木材加工厂纷纷出现,只有几台锯、几个工人就可以支起一个加工厂,从林区买了原木,经过简单加工成板材,不经烘干就卖给家具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