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网 > 从前的北漂记 > 第三十一章 生管

第三十一章 生管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从前的北漂记 !

    我刚进工厂那会儿,每张订单一般都有二三十种规格要生产,而且数量也是不一样的。即使每样多一两块也积压了一小堆,分开放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地方,集中在一块时,参差不齐的,再用时找又不好找。

    于是有时候车间的人也就懒的去找,而是要么新做,要么随便用其他库存改料,而久压的库存常常积满灰尘,堆到角落,久而久之,到处都是一垛垛支楞扒翘的库存。

    因为尺寸不一,码放的也不整齐,也没建卡标明,大家也就随手把不用的,或者做坏的,做错的统统丢了上去,时间一久,都看不出来是什么了,库存?规格料?错料?废料?还是待加工的料?

    这种浪费厂长曾多次强调,不允许多做,各车间加工要小心仔细,不要轻易补料,但是因为大家都怕麻烦,根本不去想成本,也就没有谁真正去控制。

    于是袁先生想在利用率和成本上的管理要更进一步,更规范一些,于是乎,设立了生管组,我就开始了北京打工中的第一项任务,控制监管材料的利用率,控制数量在合理范围内,即不要经常补料,也不要产生过多库存。

    我所做的工作属于企划课的生管组,作为RY厂的第一名生管,我华丽的登场了,工厂以前没有生管组。

    我最开始的工作是负责物料组与备料组的数量上的计划和管理,我认为也就是一名统计员,负责跟踪各自数据,并整理、填表、上报。

    但是袁先生把我找去,告诉我生管不是简单的统计,而是工厂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门,是管理者了解车间、安排车间,协调运作不可替代的部门。

    听了袁先生的话,我又感觉像厂长助理了,除了不管工人的职位和工资,其它的都在生管的职责范围之内,就是说没有权,但事多责任大。

    我很高兴做这项工作,本身我就不喜与人打交道,不喜欢说而更喜欢去做,特别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事情,我都特别喜欢做,每当我考虑全面,没让领导问住时,都是我最自豪的时刻。

    有了具体工作也就有了具体办公地点,在备料组长办公的地方,给了我一个小柜子和一个简易凳子,柜子是个旧的,不知是谁废弃的床头柜,单门,不高,权当写字桌,凳子就是两个侧板一个面,比小马扎略高些的简易板凳。

    我有些心塞,不过看到备料组长的座椅,我也就释然了,那是一个空胶桶,上面放了个泡沫板,用绳绑在桶盖上。

    后来我了解到,原则上组长是没有办公地点的,不过随着资料的增多,才找了张旧桌子给备料组长,不知道已经用了多久的那张办公桌上,料单、手套、铅笔、木板等杂乱无章的堆积在上面。

    多亏经理给我找了一个床头柜,要不资料真没地儿放,办公地点是拼板房的一个角落里,四周围绕着木料,毫不起眼,不仔细看很难发现,这也是组长故意为之,如此不起眼,在此偷偷懒,聊聊天才不会轻易被厂长发现。

    有了具体任务,我马上就忙了起来。先是建卡,我从干料着手,先将料棚用步子大概丈量出来,画了张平面图,因为并不是特别熟悉现阶段车间用料的频率,所以我先拟定按厚度分区,然后再按长度分片,这样便于我一下子找到它们。

    我并没有把所有的料按我心目中的位置整理料棚,因为我手上没人,每垛料不是我一个人能推动的,无论哪个组都挺忙的,没有人可以为我所用,先了解了木材现有位置,建卡登记,我象猴子一样灵活地在木料间上蹿下跳,基本上摸清了干料情况,登记在册了。

    现在有了生管,车间在用料的时候,已经需要通过我才可以领用,于是我每天两次找机动叉车和物料的人帮忙,上午一次,下午快下班一次,把车间找我要的料给送进车间。

    如果干料放在了靠边的地方,不需要人工用手叉车移动,我就不找物料的工人了,自己就跟着机动叉车,打打下手,这样,我很快和叉车司机熟悉起来。

    叉车司机姓郑,是位年近四十岁的大哥,他就是当地村子里的人,因为老板这个工厂属于中外合资,村里大队是占有股份的,当初村里只是负责出地方,占一定的股份,不参与管理,而外资老板出机器、技术、全面管理,这也是我认为中外合资能长久经营的非常重要的一点。

    因为国情不同,中国与外国的管理理念很不相同,如果都参与管理,势必会矛盾重重,容易发生相互争权,拉帮结派的事情,如此内斗就会耗去人们大部分精力,怎么会有精力好好的经营和管理。

    所以我们工厂是属于中方完全不参与,只负责每年分红拿钱,不过因为村子里原有的土地,大多数都被各式各样的工厂占据了,耕地越来越少了,所以村委会要求占地的各个工厂都要安排部分本村人当工人。

    虽然一般老板都爱用外地人,因为外地人好管理,事少而且基本上没有请假,让加班就都能加班。而本地人却是家里杂事多爱请假,没法全力以赴对待工作。

    尽管如此,不过村里人的就业机会还是要给的,这也是有协议的,而且年纪也放松了好多。

    外地工人基本上都是招二三十岁的,而本地人就相对年纪要大好多,毕竟我们工厂条件艰苦,环境差,工资也不是很高,而且也算体力活,村里年轻人没有干长久的,最后剩下的都是三四十岁的妇女居多。

    郑哥两口子都在工厂里干活,原本郑哥就是大车司机,以前一直跑长途,在嫂子的再三劝说之下,才来工厂当叉车司机,主要是开叉车,也是仅有的一台面包车的司机。

    因为早上提前半小时去接杨经理他们俩口子,晚上压后半小时去送他们,所以他每天都有固定的一个小时加班,故而工资相比,等同于车间主机手,而且他的活儿并不是很多,不用叉车或面包车时,他就歇着,在烘干窑或门卫呆着。

    那时手机并不普遍,找他就得自己去,所以为了能让领导找到他,他一般也不去别的地方,也就这两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