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网 > 寒门贵子思密达 > 第五十三章 声名大振

第五十三章 声名大振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寒门贵子思密达 !

    韩灿宇见吴曼丽来了,赶快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问:“是什么风把吴老师同志给吹来了?“

    吴曼丽嗬嗬地笑着,说:“春风,绝对的春风!”

    韩灿宇调侃到:“看你这春风得意的样子,有什么喜事?”

    吴曼丽拍了韩灿宇的肩膀一下,说:“韩副镇长真不愧是火眼金睛,一下就看出来了----我来镇里办点事,顺便跟你辞行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问:“辞行?吴老师要高飞了?”

    吴曼丽还是嗬嗬地笑着说:“高飞谈不上,我调到‘县一小’了,还当我的孩子王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伸出了手,握了握吴曼丽的手,说:“恭喜恭喜,恭喜‘高就’。”

    吴曼丽又打了他一下,说:“别挖苦我了,从一个小学校到另一个小学校,算什么高就,换个地方当孩子王而已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说:“这几年,你对我们家的抗美和必胜没少费心,我得谢谢你。”

    吴曼丽说:“哎呦,跟我还客气上了。也没费什么心,韩抗美和韩必胜他俩不用老师操心,学习好,还能帮我分担一点事呢,要说感谢,我还得感谢你把他们交给我了呢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说:“那你可真是过奖了。”

    吴曼丽摇摇头说:“我还真不是当你面夸奖你的弟弟和妹妹,他们俩在我班始终是学习尖子,在全学年都名列前茅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,吴曼丽像想起来什么似的,问:“韩灿宇,你们韩家兄弟都爱跳级,你怎么没让抗美和必胜跳级呢?他俩学习那么好,这回你咋让他俩老老实实地一级一级上了呢?”

    韩灿宇笑了,说:“也不是我们韩家兄弟爱跳级,都是机缘巧合罢了。抗美和必胜他俩年龄小,提前上的学,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点。”

    吴曼丽把抗美和必胜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小学毕业,是他俩的启蒙老师,所以抗美和必胜跟吴曼丽感情特别深。吴曼丽去县里报到那天,韩灿宇带着抗美和必胜到客运站为她送行,抗美紧紧地拉住吴曼丽的手,不住地流眼泪。吴曼丽笑着给她擦掉眼泪,说:“你们记着给老师写信啊!”

    抗美和必胜上初中以后,离家远了,上学得走一个多小时的路,家里的自行车去年已经被玄卓善给孩子们换吃的了,韩灿宇这几天在心里合计着,想给抗美和必胜买一辆自行车。

    不仅自行车换了吃的,手风琴和那对红漆木箱也在最艰难的时候,被玄卓善忍痛卖掉了,家里现在真是名副其实的墙徒四壁,一贫如洗。

    韩灿宇拿到《鸭绿江畔》的稿费以后,本来想给妈妈再买一对箱子,但是玄卓善不同意,执意让灿宇留着娶媳妇。

    韩灿宇给在县供销社当副主任的刘学明的妹妹刘淑梅打了个电话,问她能不能帮忙弄一张自行车券,刘淑梅说,她同事手里有券,家里没钱买,可以送给韩灿宇。

    这天早上,韩灿宇带着抗美和必胜坐客车来到县城,这是抗美和必胜第一次到县城,韩灿宇带着他们从东头逛到了西头。

    县城虽然不如前几年热闹、繁华,但是最困难的三年已经过去,经济开始复苏,供销社的柜台里吃的用的还挺全,只是有些东西需要凭票购买,比如粮票、油票、肉票、糖票、布票、棉花票……

    刘淑梅早就在门口等着他们了,她把一张“自行车特供券”交给韩灿宇,说:“灿宇哥,咱供销社没有自行车,这自行车得到百货公司去买----天津自行车厂出的,飞鸽!”

    韩必胜好奇地问:“刘姐姐,飞鸽是什么呀?”

    抗美也觉得奇怪,我们是来买自行车的,为什么刘姐姐说“飞鸽”呢。

    刘树梅说:“‘飞鸽’就是自行车啊!”

    韩抗美瞪大了眼睛,吃惊地问:“自行车会飞吗?”

    刘树梅笑了,说:“自行车怎么会飞呢?它的名字叫‘飞鸽’,就像你的名字叫‘抗美’一样。”

    必胜也瞪大了眼睛,说:“自行车也有名字啊?”

    韩灿宇站在一旁乐了,他想起了那年他和刘学明在百货公司买“回力”运动鞋的事儿了。当年那个女营业员调侃他和刘学明,说“回力”鞋姓“回”,单名一个字,叫“力”,大家都叫它“回力”。想到这儿,韩灿宇笑出了声。

    他们到百货公司买完了自行车,韩灿宇说等下午客车返回镇里的时候,把自行车捎回去,但是韩必胜坚持要自己骑回去,抗美也等不及了,说要跟必胜一起骑车回去,韩灿宇想起了当年他和刘学明、张金凤进城买自行车,三个坐马车来的,回去的时候,是刘学明骑车,带着他和张金凤回去的。

    他在心里说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他对必胜说:“那你小心点,带着姐姐慢点骑。“

    韩必胜高兴地说了句“知道了大哥”,然后骑上自行车,带着抗美头也不回地就跑了,生怕大哥反悔。

    韩灿宇在街上买了两包酱肉和两瓶白酒,一份送到了县委招待所叶局长的房间,带着另一份来到了县人民武装部,他想看看在这当副部长的富志俭。

    富志俭穿着军装,满脸笑容地说:“灿宇呀,有出息,一口气写了两本《鸭绿江》,不简单啊。”

    他拿着酒瓶子,闻了又闻,说:“三年困难时期,别说喝酒,吃粥都吃不上溜,现在可算是缓过来点了,嘿嘿,没想到我老叶得了灿宇的济,喝上灿宇的酒了。”

    富志俭“嘿嘿”地笑着,高兴地说:“韩大个子呀,我比你有福呀,我都得上灿宇的济了!灿宇这孩子从小我没白疼他呀,他出息了还知道孝敬我呢,嘿嘿。”

    从富志俭那出来,韩灿宇去了他的母校----县一中,韩好一今年考上了县一中,和他当年一样,是一名住宿生。

    中午放学,韩灿宇把韩好一带到了县里的国营食堂,给好一要了一份米饭和一份大头菜炒粉条,看着他吃。

    韩好一已经好久没吃过这么好的饭菜了,他馋得直嗯口水,说:“大哥,你怎么不吃?”

    韩灿宇说:“我刚才吃过了,你吃吧。”

    韩好一高兴地说:“那我吃了。”说完就大口大口地狼吞虎咽起来,韩灿宇看着他,心里酸酸的有些难过,说:“好一,慢点吃,别噎着哈。”

    吃完了饭,韩灿宇送韩好一回学校。韩好一突然对韩灿宇说:“哥哥,金马达拜家有钢琴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听了,马上停下了脚步,问:“谁家?谁家有钢琴?”

    韩好一说:“金马达拜家,就是金红梅家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知道,金红梅是金志浩的女儿,比好一小一岁,在县城念初中。

    韩灿宇问:“你去金志浩伯伯家了?”

    韩好一说:“嗯,金马达拜让我到他家里跟金红梅一起写作业,那天他还从机关食堂打回来两个大馒头,我和金红梅一人一个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笑了,说:“你生活不错呀,都到县高官家里吃馒头了。”说着,他拍了韩好一的脑袋一下。

    韩好一说:“金马达拜家里有一架大钢琴,金红梅弹的《献给爱丽丝》可好听了,哥哥你听过吗?”

    韩灿宇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韩好一又说:“她说她妈妈以前是省文工团的作曲家,她从小就跟她妈妈学钢琴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问说:“是吗?《献给爱丽丝》是金红梅的妈妈作的曲子?”

    韩好一抬着头看着韩灿宇,说:“大哥,《献给爱丽丝》是一首世界名曲,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写的,不是金红梅的妈妈写的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笑了一声,就:“是吗?你哥我落伍了,赶不上你了。”

    韩好一也笑了一下,说“她家不光有钢琴,还有很多书,比尹老师家的书还多,都是世界名著,我都不知道先看哪本好了。”

    韩必胜和抗美有了自行车,乐得跟什么似的,每天一早就起来擦车子,把车子擦得一尘不染的。

    他们俩每天都先拐一个弯,到马文学家把马好巧带上,马好巧坐前面,韩抗美坐后面,然后三个人一起去上学。马好巧上初二,他俩上初一,都在一个院里,放学也一起回来。

    韩灿宇每天下班后,都在单位写小说,他的第三部小说《爱在鸭绿江》完稿之后,先是寄给了尹金平老师。

    尹金平是流着泪看完这部书稿的,她仿佛回到了生她养她的鸭绿江边,回到了民风纯朴的小西岭,回到了堡子上,回到了她曾经任教过的校园……她把书稿直接投到了杂志社,没过多久,韩灿宇的这部小说就发表了。

    在这部小说里,韩灿宇不仅讲述了家乡人民积极响应“抗美援朝”号召,不怕牺牲、前赴后继的故事,还描写了******期间,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积极生产自救,以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困难,勇敢地走出困境,逐步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场景。

    这部小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好评,许多喜欢韩灿宇的读者把他写的《鸭绿江的女儿》、《鸭绿江畔》和这部《爱在鸭绿江》一起并称为“鸭绿江三步曲”,韩灿宇因此声名大振。

    这天,金志浩接到了在省文联任职的一个老战友打来的电话,向他打听“鸭绿江三步曲”作者韩灿宇的情况。金志浩笑着在电话里说:“老家伙,你想干什么,挖我的墙角?”

    韩灿宇也接到不少电话,其中有一个电话是电影制片厂打来的,他们有意把这三部小说捏在一起,改编成一部电影,征求韩灿宇的意见。

    韩灿宇没有想到他的三部小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,他每天都要收看和回复读者来信,接读者的电话,他不乐于应酬这些事情,感觉有些疲惫。

    就在他应接不暇、疲于应对的时候,马文学从县里开会回来,他见到韩灿宇就说:“你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大作家了,好几个单位抢着想要你呢,你猜,县委组织部最后怎么决定的?”

    韩灿宇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马文学,有点懵,半天没说话。

    马文学坐下,喝了一口水,说:“我早知道咱这地方水浅养不住你这条大鱼,你早晚得走。好事,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我替你高兴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缓过了神儿,问:“镇长,您刚才说什么,组织部要把我调走?”

    马文学哈哈地乐着,说:“嗯,组织部已经找我谈了,要把你调回去,具体什么单位,你猜猜?”

    韩灿宇摇了摇头,说:“我猜不着。”

    马文学又哈哈地笑了,他故作神秘地眨了眨眼睛,说:“你肯定猜不着,跟你现在的工作一点都不沾边儿、不搭界,哈哈……”